查看原文
其他

百家讲坛:《向古人学家教》合集

请您关注➤ 古诗词文欣赏 2021-03-04


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


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

文字来源于央视百家(cctvbaijiajiangtan)


第一集 孔子的育儿经


公元前551年,孔子出生于鲁国,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。孔子两岁时,父亲就去世了,由母亲抚养长大。孔子在20岁那年,出任鲁国小官。由于孔子一直努力读书,他的学问也越来越渊博。尽管孔子对于改进社会秩序颇有见地,然而,鲁国的国君对于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,从此孔子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。自孔子30岁起到他72岁去世,他的学生约有三千名,其中有七十二位,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。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,被广泛传播,影响深远。因此,孔子也被后世称为孔圣。

孔子二十岁时,得有一子,取名为孔鲤,字伯鱼。那么,作为一代教育家,孔子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施教的呢?对于当今的父母来说,孔子育儿又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呢?

孔子教育儿子是从读书识礼开始的。在他看来,《诗经》中的文章,多半是与修身、齐家有关,《礼》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,离开这些,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活。他的这种“重德教”的教育方法,即后世称谓的“诗礼传家”,时至今日,仍值得我们借鉴。

《诗经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饱读圣贤书的孔子认为《诗经》是一个好的教化工具,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足以概括这本书的巨大意义。而与《诗经》相提并论的便是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中提及的《礼》。《礼》以《周礼》为代表,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风俗、礼法等等,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。那么,孔子让儿子孔鲤学习《礼》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?“ 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对于当今究竟有哪些现实意义呢?


向古人学家教2 孟母教子



孟子是继孔子之后,儒家最伟大的人物。孟子名珂,字子舆。生于公元前372年,与孔子相差100多年。孟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,自幼丧父,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儒,多得力于母亲的教育。《三字经》中有“昔孟母,择邻处;子不学,断机杼”的传诵名句,孟母的“三迁择邻”、“断机教子”等脍炙人口的故事,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,也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,孟母因此被尊为母教第一人,她注重家庭教育的精神,和选择教子的方式方法,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,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。
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,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。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,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。那么,孟母是如何帮助孟子养成诚实不欺的品德的呢?
“断机劝学”讲述的是孟母激励孟子发奋向学的故事。“子不学,断机杼”是三字经的文句,每个人都耳熟能详,但是我们更应该想到孟母的伟大,她能把握机会,以活生生的教材,使孟子能领会恒心向学的重要。
孟母用织布来比喻学习,用断织来比喻废学,很有说服力。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,孟母采取“断织”的措施,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,从而改变“废学”积习。这样做,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。那么,孟母“断机劝学”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呢?

向古人学家教3 刘邦的家书


提起刘邦,人们更多的会想到他是开创了西汉200多年基业的充满了传奇的一代帝王。可是,我们今天却要抛开刘邦的帝王身份,从他另外一个角色讲起,父亲,那么作为父亲的刘邦又是什么样的呢?当他面对自己儿子的时候,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?

历史上关于刘邦如何教育他的孩子们鲜有记载,毕竟他是作为一个帝王被载入史册的,可是有幸的是,刘邦在临终之前写了一封家书给自己的儿子刘盈,通过这封家书我们看到了作为爸爸的刘邦有自我批评,有对孩子对期许,甚至对孩子的交友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那么刘邦的这封家书对我们今天教育孩子会有哪些启示呢?
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,承认错误需要勇气,尤其是做父母的,有时候适当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往往能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可信,当然要想成为一个好爸爸,这只是一方面而已,还有很多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,那么从刘邦的家书中我们还能学到什么呢?

向古人学家教4 神童父亲的烦恼



刘向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,本名更生,字子政。他精通儒家经学和道家方术之学。由他编著的《别录》一书,成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。他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。

刘向有3位优秀的儿子,最为突出的便是小儿子的刘歆,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,并且对天文历法、史学诗赋等无所不精。从小被视为神童的刘歆,年少时就得到了当朝皇帝的器重。然而作为神童的父亲,刘向不仅没有表现出欣喜自豪,反而却是忧心忡忡。在他写给刘歆的一封家书中,表达了父亲的种种担忧之情。

有学者评论说,刘歆尽管聪慧过人,但是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,却扭曲了他的心态。他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、潜心为学的人,而是决定不择手段谋求功名利禄。俗话说,“知子莫若父”,刘向在儿子初登仕途时,便及时写下了《戒子歆书》,可谓目光精准。那么,在刘向对于儿子的殷殷教导中,还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?



向古人学家教5 家庭教育并非“百无禁忌”



马援,东汉开国功臣之一,天下统一之后,马援虽已年迈,但仍请缨东征西讨,西破羌人,南征交趾,官至伏波将军,最终因功被封为新息侯,其老当益壮、马革裹尸的气概得到了后人的敬仰。然而就是这个马援,却因为自己的一封家书,竟然落得个死后无法安葬的下场,那么马援究竟在他的家书中说了什么而给自己惹来了如此大祸呢?我们今天还能从他的故事中吸取到哪些经验教训呢?
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中,关于鸿门宴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,引起如此剑拔弩张差点改写历史的起因却在一个小人物的身上,想必大家都记得,他就是左司马曹无伤,身在刘邦阵营却告密于项羽军队,最终曹无伤的做法害人害己,赔上了自己的性命,由此可见传播别人的负面信息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,当然这样的人和事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的反面教材,事实上还有一些人,一有机会就传播与别人有关的正面信息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传播正能量。而这种正能量的传播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。不但成就了别人,也成就了自己。



向古人学家教6 诸葛亮的教子智慧 



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他的传奇故事为世人所传颂。千百年来,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然成为了智慧的象征。那么作为世人敬仰的智者,诸葛亮究竟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?诸葛亮47岁得子,取名诸葛瞻。著名的《戒子书》,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传世家书。这封家书仅有短短八十六个字,却对为学、做人有着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。那么,诸葛亮的《戒子书》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?又能够给予今天的父母们哪些启发呢?
《诫子书》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,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,诸葛亮通过智慧理性、简练严谨的文字,劝勉儿子勤学立志、修身养性。既表达了他深切的爱子之情,也是他一生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。那么,诸葛亮对于儿子的这些殷殷教诲,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?
古代家训,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、人生智慧,不仅他的子孙可以从中获益,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。诸葛亮的《戒子书》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,文章短小精悍,读来发人深省。因此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们,修身立志的名篇。
真正的智慧,可以超越时空,历久常新,那么,从这封书信中,我们还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?



向古人学家教7  “愤青”嵇康的家训



嵇康是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、音乐家、文学家,与阮籍等人并称为竹林七贤。一生蔑视权贵、放浪形骸的嵇康,最终因为得罪了官员钟会,被其诬陷,而被司马昭处死,年仅三十九岁。嵇康在临刑前,写下了一篇《家诫》,给他十岁的儿子嵇绍。按常理,像嵇康这样铁骨铮铮的硬汉,应该教育儿子发扬自己的节操和风骨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,嵇康这篇《家戒》洋洋洒洒数千言,却是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像自己这样走上一条不归路。那么,这篇《家戒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处世智慧?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些现实意义呢?嵇康一生坚守人格、坚持信仰,蔑视权贵,宁折不弯,即便是走上死路,也在所不悔。然而,在写给儿子的临别书信中,嵇康教导儿子不仅仅要坚守志向,还要学会保全自身、远离祸害。有学者评论认为,这并非代表嵇康向现实屈服,而是一位父亲杜鹃泣血般的爱子情怀。那么,嵇康在《家戒》中究竟给儿子留下了哪些处世秘诀呢?

向古人学家教8 白居易的教育智慧 



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,也是唐朝诗坛上作品最多的诗人,仅是流传至今的诗歌,就有三千首之多。其中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成为传世名篇。那么,提倡以诗歌来反映现实生活的白居易,在家庭教育方面,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白居易一生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,于是他将自己的教育热情倾注到了侄辈们的身上。那么,作为长辈的白居易,留下了哪些蕴含人生智慧的诗歌?

白居易把立身处世分为刚和柔,在他看来太刚太柔都不利于立身处世,立身处世的要义就是居中,不能偏执一端。可以说这也是白居易为官四十余年,历经官场凶险,风云变幻之后的人生经验。那么,除了居中守正,这首诗还能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?

《遇物感兴因示子弟》,是白居易在七十高龄时,总结一生的处世方式,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子孙的一首诗。晚年的白居易,大多是以“闲适”的生活反映自己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人生哲学。那么,在白居易写给子孙后辈的诗中,还有哪些反映出他的这种人生观呢?


图文来源于央视百家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 


您看此文用   分  秒,转发只需1秒哦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